我們的歷史
羅馬教廷傳信部在1841年,將香港升級為監牧區。並派駐華總務長若瑟神父(Fr.Theodore Joset)從澳門到香港主辦此事。1842年,若瑟神父在威靈頓街和砵甸乍街交叉口建立了香港第一間教堂:聖母無原罪堂。主要是為了服務遠離家鄉的葡萄牙教友而建的。後來,聖母無原罪堂轉去了堅道。
1845年,灣仔的聖方濟沙勿略小堂建成。之後,米蘭外方傳教會和嘉諾撒修女會來到香港,來自中國內陸的教友也開始增多。為了服務這些離鄉背井的教友。聖方濟沙勿略小堂在1864年擴建,並正式成為堂區。這是香港的第二間教堂,也成為這些外鄉人“家鄉之外的家”。
1868年高神父被委任為宗座監牧。

高主教(1874 年被祝聖為 領 銜 主 教)於 1868 年建立了聖若瑟堂
鑒於當時很多駐香港英軍,剛好駐扎在金鐘一帶的兵房。他們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,大多是天主教教友。高神父看到英政府資助聖公會建立了聖伯多祿堂,為了能更好的服務這些教友,他就此提出:“為了政府的愛爾蘭軍人中的天主教教友,修建一個離軍營不遠的教堂。”此教堂在1872年11月30日建成並啟用,為哥德式建築,用花崗岩和磚頭建成,地址在半山花園道37號。這是香港第三間天主教教堂。

第一間聖若瑟堂

第一間聖若瑟堂 – 於1872年11月30日由西貢Colomber主教祝福
故此,花園道聖若瑟堂首批服務的信眾,就是這些離鄉別井,遠赴海外的軍人。這些年青人在家鄉之外,在征途中得到聖若瑟堂的牧靈服務,享用來自天主的慰藉。找到“家鄉之外的家”。聖若瑟堂更成為到目前為止,香港唯一的一個,仍在同一個位置、用同樣名稱的,最古老的教堂。
1874年9月22日,強烈颱風襲擊了香港,更伴有輕微地震,聖若瑟堂被夷為平地。

第一間聖若瑟堂 – 1874年9月22日被颱風摧毀
災後教堂立即得到重建,並於1877年6月3日啟用。

第二間聖若瑟堂 – 大約於1880 年由 Marciano Baptista 繪製

第二間聖若瑟堂 – 於 1877 06 03 受祝福
二戰期間,教堂被炸彈擊中,卻仍盡力服務教友,但最終還是因為屋頂被白蟻破壞嚴重。不得不在1966年拆毀重建,並在1968年6月1日建成啟用。也就是現在仍在使用的教堂。

第三間聖若瑟堂 – 許主教於1968年6月1日揭幕牌匾
往後幾十年,隨著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,本地的外籍人數增多。此時政府管治層、警隊、銀行商行、和教育文化等界的掌權者和管理者,都以英國人為主。這些“上流社會”人士對於宗教信仰的需求,成為聖若瑟堂一直以來“本著開放的精神,服務本時代最有需要的傳教使命”的對象。這些居於山頂或半山區的英政府和工商界精英人士,同樣在聖若瑟堂,找到了“家鄉之外的家”。
1997前後,旅居香港的西方人士離開了香港。同時,又因為香港經濟快速發展,不少本地家庭開始聘用海外家務助理,以至有幾十萬離鄉別井,來到香港做家傭工作。她們很大部份來自菲律賓。得益於天主教傳入菲律賓500年的悠久歷史,這些菲籍外傭多是天主教友。她們每週休息一天,使得星期日的中環成了最多菲律賓聚集的地方。聖若瑟堂剛好就坐落在中環附近,堂區本著一直持守的“以來的開放的精神,服務本時代最有需要的傳教使命”的精神。在最近數十年服務這些他鄉謀生的年青女仕。在這裡,她們得到牧靈服務;在這裡,有天主聖言和神父的教導,為她們指導生活的方向、和工作的態度;在這裡,她們得到與鄉親友好相聚互助的歡樂;在這裡,她們找到了“家鄉之外的家”。
雖然聖若瑟堂主日彌撒幾乎每小時一台。更一向以英文為主,並沒有中文彌撒。但是,在我出任主任司鐸後,可能有些居住在附近的本地老年教友,知道我是中國人。故此來到我的辦公室,請求我為他們開設廣東話彌撒。又因為在我到來之後,修建了直通一樓教堂的電梯。以前雖然住在附近,但是卻因為腿腳不方便上樓,而不能參加主日彌撒的。現在終於可以坐電梯來,參加主日彌撒了。而且,聖若瑟堂有著大量的停車位,無論是坐的士過來,還是駕車過來停在教堂,都很方便。經過數月籌備,在教堂職員及眾多熱心教友義工協助下。於2019年4月開始,在每周星期六下午4點30分,開始了中文廣東話提前主日彌撒。一直到現在,參與人數逐漸增加,服務彌撒的信友亦不斷增多。使附近和有特別需要的教友受益。他們在“自己家不遠處,找到了家”。

今天的聖若瑟堂

聖若瑟勞工 – Francis Borboa 的雕塑
聖若瑟堂亦在2019年開辦了“聖福若瑟廣東話慕道班”和“聖福若瑟普通話慕道班。聖若瑟堂在2021年4月3日,迎來了百多年來首批大約30個,通過中文慕道班培訓而接受洗禮的教友。這開拓了堂區為本地及內地來港華人服務的新篇章。這些新移民,通過聖若瑟堂的慕道班,在堂區建立了“家鄉之外的家”。他們在這裡,一起祈禱、讚頌、和傳掦天主的愛。並透過各種活動和服務,以及信友間互相關愛支持,踐行基督徒“愛主、愛人”的誡命。慢慢的,這些新移民開始融入香港社會——這個“家鄉之外的家”。
通過反思我們聖若瑟教堂的服務歷史,並在這個聖若瑟年學習聖若瑟的精神,我相信我們的堂區精神是:“以開放的心服務於時代的需要;讓我們的教堂成為離開家鄉的教友們的家鄉之外的家”。

今天的聖若瑟堂夜景
